方剂配伍方法很多,并不是任意2种或2种以上同类药物的机械拼凑,而是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病程并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有选择地通过一定的配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经典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是“七情”。李时珍说:“独行者不用相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和也”。

相助关系配伍
据相助关系配伍是指相辅相成而增效,是方剂最常见的配伍方法。
功效相近
性能功效相近的药物配合应用能够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这种以功能相似为基础的配伍是临证方药配伍增效常用的方法。
如大黄直降下行,善于攻下里结;芒硝润燥通便,长于软坚,二者配伍以攻热结并能推陈出新。石膏辛寒,清泻内热、生津止渴;知母甘寒,清热除烦、养阴润燥,二者配伍既能使火热之邪从内消散,又能使邪热向外散发。
性味相同
药物性味是药物固有的属性,其作用在于以药物之偏性纠正机体功能偏盛偏衰方面,达到以偏纠偏、恢复机体平衡状态的目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加以配伍,是提高药效的途径之一。
如人参、白术两药均味甘、苦,性温,二者相互为用,既能增强益气之力又能增强健脾之效,从而达到正气得补、脾气得健、气血生化有源的效果。
归经相同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是单一药物的属性,是指某种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治疗作用。从归经的角度加以配伍,亦是提高药效的途径之一。
站群论坛水蛭、虻虫、土鳖虫均入肝经,破血逐瘀,消癓通脉。其中水蛭迟缓而善入,破血消癓效力缓和而持久;虻虫效力猛烈,为破血逐瘀散瘀消结之峻品;土鳖虫功效性能最为缓和。水蛭、虻虫、土鳖虫相伍,一飞一潜一动,上中下三部病证皆可去除,实为缓剂与峻品相佐,集破血逐瘀药之大成,血行瘀除,诸证得愈。
相对关系配伍
根据药物趋向性、药性、功效的相反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据相对关系配伍治疗阴阳、气血、升降、开合失调以及寒热、虚实相兼证,其主要形式包括阴阳并调、气血同治、脏腑兼顾、寒热共用、补泻兼施、散收并用、润燥相济、刚柔互用、宣降兼施、通涩并行、动静结合等。
正如张璐在《千金方衍义》中云:“用药之奥,全在配合得宜,不可拘于药性,或随佐使,或相反激,或用和解,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或补中寓泻,泻中寓补,或寒热错杂,补泻杂陈,各具至理。”
又如动药多有调理气血的功能,如川芎、陈皮、肉桂、沉香、砂仁、枳壳、乌药之类;静药具有补益的作用,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熟地等。若以阴阳归类,动药属阳,静药属阴。在组方时,动药用量宜轻,静药用量宜重,两类药配合使用。动中有止,散中有收,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
制毒纠偏配伍
药物通过合理配伍可以达到减毒、制毒的作用。如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以甘草甘缓调和诸药可制附子燥烈之性,正如《名医别录》载甘草有“解百药毒”之功效。
小半夏汤中半夏、生姜相畏配伍,生姜既能减轻半夏毒性,又能增强其降逆止呕之效。
此外,药物性味迥然不同的药物对立配伍,有机融为一体,使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可有效地监制药物的偏性,如以热制寒、以寒制热、以润制燥、以燥制润、以辛制滞等。
如芍药汤中少佐辛热的肉桂,可制约黄芩、黄连、大黄的苦寒之性。
应用药对配伍
药对既包括两味药组成的对药,如半夏配陈皮、桂枝配芍药、柴胡配黄芩,还包括三味及三味药以上的组药。组药是对药的扩展,存在着更加复杂的药性组合,能够进一步扩展药物的效用,以适用复杂病情。如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
既要重视药对的基本功用,如柴胡疏散少阳经中之邪、疏理少阳气郁,黄芩清解少阳胆腑郁火;又要重视药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柴胡配黄芩经腑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气郁得达、火郁得发。
引经报使配伍
尤在泾于《医学读书记》中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故引经药即引导治病之药到达病所,增加药物治疗的靶向性,药寡而效捷。
方剂配以引经药能够发挥调节脏腑阴阳、经脉、气机功能,促进方中诸药功用更好地发挥。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引药入脏腑,如左金丸中吴茱萸,以其辛热入肝之性引导黄连之苦寒以清肝火,兼制黄连之寒。引药达病所,如面部加桔梗载药上行,下肢以牛膝引火下行等。引导邪气从皮毛而发或从大小便而出,如大黄泻热降火,使瘀热从大便而出,木通、车前子引导小肠之热随小便而出。
特殊配伍
在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上,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的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
一、升降气机法
是用于气机阻滞诸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用药配伍,属于理气剂的一部分。具体运用,有升降肺气、升降脾胃、升降肠痹等,可以运用于上、中、下三焦诸病。
升降肺气:
“升”是指宣通气机,“降”是指肃降肺气,有时亦称为“开降法”。这里的重点,是针对肺气郁滞而言。叶天士常称之为“轻苦微辛”法,尝用治咳嗽、胸痞等症。药物配伍,如以桔梗配枳壳、枳壳配郁金、杏仁配厚朴、杏仁配苏子等,治疗肺气郁滞、咳嗽不畅、咯痰不爽、胸中痞闷等症。
升降脾胃(升清降浊):
叶天士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如常,则脾胃的纳谷运化功能正常,而荣卫气血的生化之机亦兴旺。假如脾气不能升运,胃气不能顺降,便成为中焦气机痞塞之病,即为“痞”、为“胀”。
常用药物配伍,如白术与枳实为伍,一以升运脾气,一以泄降胃浊;又如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配合枳实、厚朴、茯苓、泽泻、黄连、黄柏等,理气除湿泻火而降浊气,这又是李东垣的独到经验。
二、开上通下法
开上通下的用药方法,亦用于大便不通,或者小便癃闭。由于气机不通所致者。这种病情,不能用一般的通便或利尿方法,因为病变的重点在于无形气滞为主,只有宣通肺气,使气化能够下及,才能达到大便通、小便利的目的。这种治法,有时亦称为“腑病治脏”或“下病上取”。
三、提壶揭盖法
朱丹溪首创此法加以治疗。他解释此法的用意是:“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后人形象地比喻为“提壶揭盖”,亦有称之为“以升为降”者。
四、上病下取法(脏病治腑)
上病下取的药物配伍,主要是用泻火通腑之药,以治上部诸病,尤其是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舌肿痛,以及痰火喘促等症。
五、轻可去实法
即以轻灵之药,治疗邪实气实之证。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多方面运用于相应的病情,但大都以上焦病变为主者。
六、逆流挽舟法
是指用升散药物治疗下痢的方法,为喻嘉言所首创。
代表方剂是败毒散(人参败毒散),其核心在于通过解表药物疏散表邪,使内陷于肠道的邪气从表而解,犹如逆流中挽舟上行,故得名。
七、釜底抽薪法
釜底抽薪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中焦热盛之证,如热性病过程中的高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烦躁多汗,大便秘结,舌苏苦黄而燥,脉实有力等,即阳明实热症。其热之盛,犹如釜中沸腾之势,通过泻下方法,比如釜底抽薪,则其热自退。常用药物,如以大黄、芒硝等配伍枳实、甘草,通腑泄热,使邪气有去路,则邪热亦退。方如调胃承气汤等的配伍。
八、引火归原法
引火归原的用药方法,主要用于阴虚阳浮之证。这里所引的“火”,是指“浮阳”、“浮火”,或者称为“戴阳”、“格阳”。治以“引火归原”方法,用肉桂或者附子,引浮火以归原;配伍熟地、山药、萸肉、五味子、女贞子等,补肾补阴,补阴以恋阳,使阳气收藏,而不再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