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离不开六经,而“六气”和六经的关系更是密切,这六气真的非常重要,要熟练地应用五运六气学说,首先对六气的概念非常热练才行,所以,我们要重温一下六气,加强理解。
图片
“六气”是:
厥阴风木:从大寒到春分。厥阴风木主气;
少阴君火:从春分到小满,少阴君火主气;
少阳相火:从小满到大暑,少阳相火主气;
太阴湿土:从大暑到秋分。太阴湿土主气:
阳明燥金:从秋分到小雪,阳明燥金主气;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太阳寒水: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
单独地看六气的名称,没学过中医的人大多也看不懂,然而,上述六气名称后面的注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那么这六气的名称。也许就好理解了。
图片
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
小雪、大寒,都是一年四季中的节气。在小雪这个节气的时候,天气很冷了,到大寒就更冷,它们描述的都是自然现象。所以,以小雪到大寒之间的太阳寒水主气说的肯定也是自然的现象,单看“太阳寒水”这几个字我们不懂;但这小雪到大寒之间的自然现象从古至今可是变化不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名称所代表的自然现象入手来求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
从小雪到大寒,在自然界,此时正是冬天。冬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干燥。土壤干燥,人的皮肤也感觉干燥。天干物燥,注意防火,因这干燥,冬天最容易燃起森林大火。
秋天也是干燥的,秋燥是很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不仅有秋燥,在盛夏时节,阳光格外地炎热,像要把大地上的万物给烤干了一样,使人感觉干燥。不仅是人,动物与植物在烈日下应该也是一样的感觉。
在一年之中,除了上述三个让人感觉干燥的时节,其他时间,人的感觉都是“湿”,冬天过去,春同大地的时候,大家知道的啦,因天气开始转暖,冰雪融化,水分蒸发,空气开始变湿。
天气暖到一定程度,百草全都发芽、树木抽条开花的时候,梅雨季节就来了,天上地下,到处湿漉漉的,没个干爽的地方,天气更暖时,就到盛夏了,此时不感觉到湿了,但又被阳光烤干似的,燥渴难耐。
“物极必反”,盛夏过后使是长夏时节了,雨露使得地球的万物又是湿乎乎的。然后是秋冬,再次天干物燥。
分析这一年的气候持征、我们说,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么当然就是“燥”和“湿”最为准确了。
研究一下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大家自然会发观:
从大寒到春分,天气为'湿';
从春分到小满,天气为“湿”;
从小满到大暑,天气为“燥”;
从大暑到秋分,天气为“湿”;
从秋分到小雪,天气为“燥”;
从小雪到大寒,天气为“燥”,
再重新来看一下六气的注解:
从大寒到春分,厥“阴”风木主气;'湿';
365建站从春分到小满,少“阴”君火主气:“湿”;
从小满到大暑,少“阳”相火主气;“燥”;
从大暑到秋分,太“阴”湿土主气:“湿”;
从秋分到小雪。“阳”明燥金主气;“燥”;
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燥”;
注意“阴”和“阳”,与上述的“湿”和“燥”的对比,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
所有出现“湿”的地方,也都有“阴”;
所在出现“燥”的地方,也都有“阳”;
两者有其高度一致性。
思考题:六经中的阴阳定位与身体燥湿以及体温的关系如何?
图片
在中国的古代,喜欢用“阴阳”这一对词来对事物进行分类。
比如:
把明亮和黑暗相比较,古人就认为明亮属于“阳”,黑暗属“阴”。
把上升和下降相比较,古人就认为上升属“阳”,下降属“阴';
把大和小作比较,古人就认为大属“阳',小属'阴';
把山和水作比较,古人就认为山属“阳”, 水属“阴”。
“阴阳”只是一对表示属性的词,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误以为的“阳”就是热,就是让人暖和的气;“阴”就是冷,就是成形的实质性的东西等。
“阴阳”的概念是从物体属性之间的比较而产生,而不能单纯地说某个东西属“阴',某个东西属“阳”。更不能反了,认为“阴”是什么。“阳”是什么。大家看道家的双鱼图,它的阴阳划分不是直线划分,而是曲线变化的。阴阳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时变化的。
图片
上面我们说,可以用“燥”和“湿”来表示一年的某个方面的特征。这“燥”和“湿”作为一对词,也可以用“阴阳”的属性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燥”和“湿”比较中,哪个属“阴”,哪个属“阳”呢?
显然,我们老祖宗的结论是:“燥”属“阳',而“湿”属“阴”。
所以,这六气名称中出现的“阴”和“阳”,它们的确切的含义就是指的“湿”和“燥”。而不是别的什么。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搞错了,
初学五运六气的道友经常有个疑问,就是“冬天的太阳怎么就寒到水了?”
这里“太阳”并不是我们现代语义中的“恒星太阳”,也不能把“太”理解成“很多”或者“极致”的意思。“太”在这里表示“老”的意思。“老”么,自然意味着某种能量快要消耗殆尽,快要进入安息的阶段。即使在中国的现在,也常常尊称爷爷的父亲为太爷爷,妈妈的姥姥为太姥姥。
从小寒到大寒、天干物燥。所以,古人把这个时节的名字,用“阳”来简化表示。而在冬天,虽然以“燥”为主要特性,但在冬天过去时,便是春天了,那时,这冬天的“燥”将进入到它的能量末端,继而被“湿”所代替。所以,这冬天的“燥”可谓“老”了,可以谓之'太'来表示。因此,这个时节的名字被定为“太阳',是“阳燥已老”的意思。学中医一定要从古文训诂开始,不然你学十年都不能入门。
冬天,大地还银装素裹,分外好看。白雪皑皑,不仅寒冷,而且在《易经》里正是坎水之卦,所以名之为“寒水”。合而言之,这从小雪到大寒之间就是太阳寒水主气的季节了,这“主气”,指的是这个季节的气候特证以它为主。
图片
熟悉这“太阳寒水”的定义,那么其他的定义可以随即仿照它的规律得出正确的含义。
从大寒到春分,厥阴风木主气。
此时,地热上升,严寒的地表下的泥土里,却开始湿润,百草悄然然萌芽,故名为“阴”。厥在医古文里不读“绝”,而是读“缺”。中医现代学院派由于训诂为次,导致解放后的中医都读“绝”。这里“厥'是指月相缺一点的意思,指满月的满阴开始缺了一点。从太阳寒水之后的阴湿极点,阴的能量开始减少。阳气初升,阴气减少,这个季节里日照增多形成的热空气与地表阴湿冷空气相交,形成风、化成雨。这样气候让草木发芽,开始焕发生机,故为“风木'。从而称为“厥阴风木主气”。
从春分到小满,少阴君火主气
此时居春夏之交,梅雨的季节,湿气正盛,听以名之为“阴”。此间湿气太重,特征明显,也仿佛人之少女,合而言之,称为“少阴”。此时天气已开始转热,空气变得温暖,由于火能让人温暖,故名之为“火”。这火的气焰却很温和、是古时候人们理想中那个仁爱有加的国君,所以又名为“君火”。阴柔而温和的少女特征,也是道家崇阴的治国之道。这个季节,当然就成为“少阴君火”主气了。
从小满到大暑,少阳相火主气。
这个季节正是夏天,骄阳似火,人们燥渴难挨,故名之为“阳”。盛夏的阳光非常炎热,从阳气生发的周期来看,此时如同人之少男,气盛于外,性格一览无遗毫无内敛,所以,也名为“少”。合而言之称为“少阳”。
因为空气太热、太阳从空中辐射下来的热能,仿佛下雨一样下着火。好比是一国之中,国君为了统治国家,往往四平八稳,气焰不盛。但丞相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往往气焰夺人。所以我们的老祖亲把这下火一样的夏季,称为“相火”。夏天便被称为“少阳相火主气'。在五臓中,我们也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去理解相应臓气的功能。
从大暑到秋分,太阴湿土主气。
从大暑到秋分,此时,是夏秋之交的季节。在大暑到秋分这一段时间里。有两个节气名为处暑和白露。从四川的农业气候学上看这两个节气:
处暑
处暑是四川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绪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川西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对牧业生产不利。
白露
白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点近地物体士凝结而或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虽然以四川盆地气候分析为例,但是作为全球而言,东亚地区都有大致相似的气候。古代为这个季节起名的原因,一定是我们的老祖宗生活在这样的疆域,春夏之交、土地上不是露水,就是雨水,脚下的泥土一片湿气,称为湿土。故给这个季节起名为“湿土”。
湿为阴。物极必反,此时大地的湿也走向能量末端,也在它的周期中算得上垂垂老矣。秋天即将到来,大地将转为干燥,故尊称此时为“太阴'。合而言之,这个季节认为是“太阴湿土主气”。
从秋分到小雪,阳明燥金主气。
从秋分到小雪,是秋天。秋天,当然气候干燥,故名为“阳”。秋天给人的感觉是空气非常地明净,清爽,能量是散发而外显的,所以又名之为“明”。秋天的大地万物成熟,眼望去,成熟的水果,粮食部是金灿灿的。树叶。小草开始枯黄,也为金色。所以,此时为“金”。
综合上前的特性,古人因此而给秋天起名为“阳明燥金”,并称这个季节为“阳明燥金主气”。
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
这段就不重讲了,记得太阳就是阳之老极,阳走到能量位置的终点。但与易卦的“老阳”内涵有别。
说了这么些,大家对于六气的理解是否更深些了呢?
那么大家根据六气之象征,再去推理六经到十二经的本质。然后把《伤寒论》普通传本中的寒热二相置换成“湿燥”二相,与六气对应着推理,或许又会上升一个思维维度。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