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抄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丛书共20个分册,精选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众多抄本中有价值者53种,年代以清代为主,在内容上注重选择临床各科和临床医案类,以突出本丛书的实用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所选各抄本十分珍贵,均为古代无刻本、现代又无排印或影印者,整体上内容完整,版式清晰,不少抄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本套书共辑录了中医药古籍精选抄本53种,以临证实用的经论、医案为主,各科皆备,由上海、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整理专家予以点校、句读,简体字排版。
前言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 经验,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 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 启迪与临床见解,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 的方法,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全国113个图书馆截 至1980年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其中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共计12 124种,内 有中医药抄本5083种。其中未刻抄本3 924种,已属孤本的有3 623部;清末前抄本1 288种,其中未刻抄本923种,已属孤本的有818部。内容涉及医经、医案、诊法、方药、综合与临床各科类,其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2 118种,其次为方书、医案类抄本。从馆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分别为1 229种与1 045种,合计为2274种,占总量的45%。
对抄本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目前没有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存抄本的情况;抄本数量庞大,分散各处,难于收集整理;从几千种抄本中进行筛选,既费时耗力,又须具有识别能力;抄本为手写体文字,字体多不规范,异体字、俗体字、讹误字甚多,再加抄写时日既久,字体有的磨灭,难以辨识,因而要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知识,还要善于辨识各种字体,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提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作者,而很多作者因无传世著作,其生平难以了解,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唯其如此,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尤其是世上目前仅存一部的一些珍贵抄本,长期以来乏人问津,未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不知底细。随着时间的迁移,受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抄本损失惨重,从现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远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便可见一斑。因此,对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华、弘扬中医学术、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而且具有抢救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类辑抄本,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人的资料,如清代张璐《医通祖方》、朱时进《一见能医》等即是。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但其有两方面可取之处:一是将相关资料汇辑一处,给后人阅读使用提供了方便;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亡佚,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第二类是评述抄本,即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如清代杨和《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方谟重订《薛氏济阴万卷书》等即是。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寓有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第三类 是心得抄本,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或在临 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如清代徐养恬《徐养恬方 案》、江泽之《江泽之医案》等即是。此类抄本最具学 术价值,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本套丛书所收 录大多为此类抄本。
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三种,绝大多数为清代 抄本,以临床各科类、医案类为主。入选的标准主要 有三条: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在理 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二是古代既无刻本,现代又无排印本、影印本;三是内容完整、版式清楚的善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谨致谢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编辑出版本套丛书,其眼力之非凡,气魄之恢弘,殊实令人感佩!
本套丛书的出版,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瑰宝呈现给广大读者,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本的重视,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本套丛书主要为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工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专业图书馆收藏。

段逸山
二〇一九年五月
凡例
一、字体。统一使用简化字,不出现繁体字与异体字。
二、提要。置于正文之前。介绍作者与全书内 容,注重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特点。
三、正文。按内容分段,并加标点符号。为便于 分辨,属于眉批、夹注以及药物剂量、炮制方法用小号 字排印。
四、校注。置于同页下方,按照正文所加序号依 次分行排列。凡内容重要,且校勘有据者,选择采用 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方法。注释对象有二:一是注音。凡冷僻的难读字,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二是释义。凡疑难词句,加以注释。校语与释文力求科学规范,简明扼要。凡明显错字或重复的内容,一律直接予以改正或删除,不再出注。
五、目录。为读者检阅方便起见,抄本原有目录的照录,补上序号;原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则依照正文改正;原无目录的,依据正文补上序号与目录。
六、案序。为醒目易检,凡医案类抄本,每一病证所录医案,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次。
七、禁用药物。抄本中有些药物现属国家禁止使用的动、植、矿物药材,为保持古籍抄本原貌,本书对此均不作删改,仅供参考。
目录
一
365站群1、伤寒经解·清.姚球著
2、脉理集要·明.汪宦著
3、脉学类编·宋.崔嘉彦著
4、温病辨症·清.马宗元原著
二
5、一见能医·清.朱时进撰
6、济世珍宝·明.王咏汇集
三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7、医通祖方·清.张璐撰
8、药论·清.沈文彬著
9、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清.丁甘仁撰
四
10、医方素度·清.钱敏捷纂辑
11、吴氏医方汇编·清.吴杖仙著
12、诊验医方歌括·清.坐啸山人辑
五
13、考证病源·明.刘全德撰
14、儒医心镜·佚名
15、王乐亭指要·清.王乐亭撰
六
16、陈莘田外科方案·清.陈莘田撰
17、疡科指南医案·清.王乐亭李耀南合撰
18、临证一得方·清.朱费元撰
19、爱月庐医案·佚名
七
20、薛氏济阴万金书·宋.薛古愚撰明.郑敷政编撰
21、孕育玄机·明.陶本学撰
22、妇科百辨·明.庄履严撰
八
23、资生集·佚名
九
24、竹亭医案·清.孙采邻撰
十
25、剑慧草堂医案·清.卧云山人手录
26、孤鹤医案·不著撰者
十一
27、原幼心法·明.彭用光撰
28、小儿诸证补遗·明.张昶撰
29、幼科惊搐门·清.楼拥千撰
十二
30、幼科医验·明.秦昌遇撰清.秦流辑
31、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清.马氏撰
32、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清.杨和订正
33、诚求集·清.朱世扬撰
十三
34、顾氏医案·清.顾文垣撰
35、费绳甫先生医案·清.费承祖撰
36、王九峰医案·清.王之政原著
十四
37、沈俞医案合钞·清.沈又彭俞震撰
38、陈莲舫先生医案·清.陈秉钧撰
39、退庵医案清.凌淦撰·清.李龄寿批
十五
40、旌孝堂医案·清·赵履鳌赵冠鳌撰
41、江泽之医案·清.江泽之撰
十六
42、邵氏方案·清.邵杏泉撰
43、临证经应录·清.刘金方撰
十七
44、王仲奇医案·清.王金杰撰
45、李冠仙医案·清.李文荣撰
46、沈菊人医案·清.沈菊人撰
十八
47、贯唯集·清.通意子撰
十九
48、临诊医案·张骧孙撰
49、汪艺香先生医案·清.汪艺香撰
50、徐养恬方案·清.徐养恬撰清.徐实函辑
二十
51、慎五堂治验录·清.钱艺撰清.钱雅乐等纂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