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雨水节气过后,海水渐暖,我国山东沿海等地的海虹大量上市。因为春季时肉质肥美,海虹素有“春季第一鲜”之称。然而,如“2、3月份海虹有毒,不宜吃”之类的传言在网络上也十分活跃。海虹是否真的不安全,消费者又该选择怎样的打开方式,让舌尖与美味来一场惬意的邂逅呢?
开春第一鲜,美味营养多
365建站海虹,也叫贻贝、青口贝等,是贻贝科贻贝属下的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通常栖息于近海潮间带和浅海区岩石上。其贝壳呈楔形、黑褐色,个体较大,成年后壳长可达5—10厘米。目前,海虹在我国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均有养殖。

海虹。刘慧慧供图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海虹营养丰富,肉体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且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维持肌肉健康;富含钙、铁、锌、硒及VB12、VA、VC、牛磺酸等微量元素。因其营养成分丰富且全面,有“海中鸡蛋”的美称。
海虹肉呈黄色。雄性海虹的肉色偏白,肉质更结实、有韧性,口感略带甜味儿;雌性海虹贝肉偏红,口感相对松软,但鲜味儿浓郁。海虹吃法简单,可以蒸煮,也可以做汤、下面条、焗烤。海虹熟制晾晒而成的干品被称为“淡菜”,也是颇具风味的食材。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生物质量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慧慧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初春时节,特别是雨水节气后,正值海虹繁殖期,经过一个冬季的生长,其体内脂肪储存多,肉质更加肥美鲜嫩多汁,而在寒凉海水中生长的肉质也更加紧实。同时,由于海虹繁殖能力强,产量较高,所以价格实惠,成为很多消费者餐桌上的“开春第一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