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红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丰富经验。
擅长健脾补肺益气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鼻勋、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结节、肺大泡、哮喘、肺纤维化等各种肺系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这个让无数患者备受煎熬的疾病,其中最令人痛苦不堪的,莫过于那如影随形的喘憋症状。
中医将慢阻肺归属于“肺胀”“喘证”等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久病肺虚是基础,外邪反复侵袭,进一步损伤肺气,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湿成痰,上渍于肺,加重了气道的阻塞;肾主纳气,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使得喘憋症状愈发严重。

在治疗慢阻肺喘憋方面,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肺肾气虚型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动则喘甚,腰膝酸软等。中医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之法,常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冬虫夏草等补肺益气,增强肺的功能;胡桃肉、脐带、补骨脂等补肾纳气,稳固气之根本;半夏、橘红、苏子等化痰降气,减轻气道的壅塞。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提升肺肾的功能,有效缓解喘憋症状,让患者呼吸更加顺畅。
痰浊壅肺型的患者,多有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短气喘息,稍劳即著等症状。此时,中医以化痰降气、健脾益肺为原则,选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进行治疗。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药物降气化痰,使上壅于肺的痰液得以排出;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消除生痰之源;厚朴、前胡降气平喘,缓解喘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此一来,痰浊得化,气机通畅,喘憋之苦自然减轻。
除了中药内调,中医外治疗法也为缓解慢阻肺喘憋发挥着重要作用。穴位贴敷选取肺俞、定喘、膏肓、膻中、肾俞等穴位,将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药物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药饼贴敷。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起到温通经络、止咳平喘、化痰利水的作用。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贴敷,借助天地之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减轻喘憋症状。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通过针刺肺俞、膏肓、肾俞、膻中、中府、足三里等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补法或泻法。肺俞、膏肓、肾俞等穴位可补益肺肾之气,增强呼吸功能;膻中、中府宽胸理气,改善胸部的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培补后天之本。艾灸这些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平喘,为缓解喘憋助力。
中医还十分注重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调护。在饮食上,建议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润肺、止咳、平喘作用的食材,如梨、百合、银耳、杏仁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耐力和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对呼吸道的不良影响。
慢阻肺的喘憋之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中医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和生活调护等多种手段,标本兼治,为患者带来了缓解和希望。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