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顾一君
最近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吐槽,说现在去医院看病总感觉“怪怪的”。
明明只是感冒咳嗽,医生开的药单里总少不了一两种中成药,仔细一看价格还不便宜。
而这些中成药的药效似乎总像“薛定谔的猫”,吃下去既说不清到底有没有用,但每次看病又避不开它们。
这种“中成药依赖症”背后,藏着整个医疗体系里的一场暗流涌动的变革。
根据2025年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的数据,中成药数量已经达到1394种,占了医保药品总数的44%,比五年前增加了近200种。
而江苏省医保局最近连续三批点名了106个价格虚高的药品,其中92%都是中成药。
像六味地黄丸、健脾益肾颗粒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种,都因价格超过市场价2-10倍被亮红灯,有的甚至被暂停挂网。
一边是中成药在医保目录里“攻城略地”,一边却是价格乱象频发,医生们又为何对这类药品如此“情有独钟”?
表面上看,中成药的崛起似乎符合“振兴中医药”的国家战略。
政策层面,医保目录扩容、集采规则向中成药倾斜、甚至村卫生室全面纳入医保等举措,都在为中医药铺路。
市场数据也显示,中成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突破3348亿元,心脑血管类中成药更是抢下过半市场份额。

但繁荣背后,暗藏的却是疗效争议与利益纠葛的“灰色地带”。
有患者发现,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医院的价格能差出两三倍。
业内专家直言,部分中成药的药典标准宽松到“只要达到最低含量1.4mg就算合格”。
但实际市场上80%的产品有效成分都达不到5mg,疗效自然参差不齐。
当前医疗体系里中成药的推广几乎成了一场“多方合谋”。
对医院而言,中成药不受“药占比”考核限制,开得多反而能降低科室的“西药超标”风险。
对药企来说,中成药的定价空间比西药更大,即便进入集采,独家品种的降价幅度也远低于化学药。
站群论坛比如广东的中成药集采中,独家产品平均只降了22%,而普通西药动辄降价68%。
对部分医生而言,开具中成药既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又能规避西药说明书上明确标注的副作用风险。
中药说明书上的“尚不明确”四个字,成了天然的免责盾牌。
这种局面下,最受伤的其实是患者和医保基金。
一盒某品牌清热解毒口服液,药店售价18元,医保报销后自费5元看似划算,但如果按疗程连吃两周,总费用反而比吃西药更高。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抛开费用不谈,某些被包装成“治未病”的中成药,实际效果可能还不如多喝热水、规律作息。
说到底,中成药乱象的本质是“政策善意”与“市场逐利”之间的博弈失衡。
当我们乐见中医药复兴的同时,也需要警惕那些打着传统旗号收割红利的投机者。
下次再遇到医生开出一堆价格不菲的中成药时,或许我们可以多问一句:“这药真的有必要吗?”
毕竟,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能让患者明明白白治病、实实在在省钱的,才是真正的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