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室 神经性皮炎古今中药方选48篇

医讯观察室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医讯观察室 > 医疗洞察室 > 观察室 神经性皮炎古今中药方选48篇
观察室 神经性皮炎古今中药方选48篇
发布日期:2025-04-14 11:56    点击次数:84

神经性皮炎,系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慢性增厚并呈苔藓样变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属祖国医学的“顽癣”、“湿癣”“干癣”、“风癣”和“刀癣”等病范畴,又称“癞皮疯”。常发生于头、眼睑、颈部、背部、肩前臂外侧、腰和阴部等处。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本病无论男女老弱皆可发病,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之一。

病因:多因风、湿、热毒之邪蕴于肌肤,阻经络,日久生风化燥,热伤阴,阴生燥,而致皮肤失于满养而成。或续发于慢性皮肤病后期,演变而成。

症状:先觉局部阵发性皮肤瘙痒,人夜尤甚,患部皮肤逐渐增厚,皮沟加深和多角形扁平丘疹,呈苔藓样变。

方剂仅供参考学习,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1.陀矾散

【组成】密陀僧10克,白矾10克,冰片10克,花椒12克。

365站群VIP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干擦患处,日擦3次。

【功能】清热解毒、杀菌敛疮。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2.搽黄药粉

【组成】雄黄12克,栀子30克,朱砂12克,轻粉1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用法】外用。用黄瓜把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搽患部),日搽3次。

【功能】驱风止痒、剥脱上皮。

【主治】神经性皮炎(干癣),慢性湿疹(顽湿疡)。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姻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溃疡疮面勿用。

3.搽绿药粉

【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用法】外用。用黄瓜把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搽患部),日搽3次。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干癣)及角化过度类皮损。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溃疡疮面勿用。

4.斑蝥醋

【组成】全虫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肉30克,米酸480克。

【制法】没剂。将上药轧细入醋内,浸泡七昼夜,过滤,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涂搽患处,日涂1~3次。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瘙痒症(瘾疹)。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皮肤有损伤者勿用。

5.皮癣膏

【组成】黄柏25克,白芷25克,轻粉25克,煅石膏30克,蛤粉30克,五倍子30克,硫黄15克,雄黄15克,铜绿15克,樟丹15克,枯矾6克,胆矾6克。

【制法】药膏。上药各研细均取净末,研和极匀,加凡士林500克调和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外揉患处,每日擦.1~2次。

【功能】润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枯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6.紫云风丸

【组成】何首乌125克,五加皮45克,僵蚕45克,苦参45克,当归45克,全蝎45克,牛蒡子3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白芷30克,细辛30克,生地黄30克,汉防己30克,黄连30克,白芍药30克,蝉蜕30克,防风30克,荆芥30克,苍术3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缩和匀,炼蛋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疏风止痒、祛风润燥。

【主治】顽癣、湿疡、响疹等。可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牛皮癣,皮肤瘙痒症。

【附记】引自清代陈文治《疡科选粹》。屡用效佳。

7.相思口服液

【组成】相思子18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15克,川槿皮12克,百部12克,白鲜皮12克,海桐皮12克,川黄连10克,白头箱10克,苦参10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2次,滤汁去渣(待用),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另用药渣加水1500毫升煎煮1小时(第三次煎液)外洗患处(睡前洗1次)。

【功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8.肉桂膏

【组威】上肉桂200克,土槿皮100克,食醋600毫升。

【制法】药膏。将前二味药研为极细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并浸泡半个月后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根据病损部位大小,取上药糊适量涂敷病损处,约2~3小时药糊干后即除掉。若未痊愈,隔7天后如上法再涂敷1次,直至痊愈为止。

【功能】温经敛疮、杀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一般涂药1~2次即愈。

9.苦参膏

【组成】苦参150克,独头蒜150克,陈醋500毫升。

【制法】药膏。将苦参研为极细末,独头蒜捣烂如泥,入醋内调为糊状,并浸泡10天后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搽患处,每日揉2次。

【功能】清热除显、杀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6~10天即可见效或痊愈。

10.苦丁散

【组成】苦参30克,丁香30克,斑蝥4克,雄黄6克,冰片6克,土槿皮6克,木鳖子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用75%酒精600毫升浸泡。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药粉适量,用白酒调成糊状,涂搽患部,日涂3次。

【功能】清热解毒、杀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5~10天后即效或痊愈,总有效率可达100%。

11.七味顽癣膏

365建站

【组成】独头大蒜100克,川花椒50克,丁香50克,白鲜皮50克,土槿皮50克,川黄连20克,皂角刺20克。

【制法】药膏。先将独头大蒜捣烂如泥状,再将余药共研为极细末,加入陈食醋调匀成糊青状,贮瓶密封1周后备用,

【用法】外用,涂搽患处,日涂2~3次。1周为1疗程。

【功能】杀菌解毒、祛风止痒。

【主治】顽癣。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治疗150例,均获治愈,疗程为1~2疗程,愈后经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

12.松针膏

【组成】松针30克,五倍子4.5克,老柑皮18克,密陀僧3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入米醋适量两匀成糊状,贮瓶密封3天后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部,每日涂3次,至痊愈为止。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各种顽癣。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一般连用药4天即愈。

13.必效散

【组成】川槿皮120克,海桐皮60克,生大黄60克,百药煎42克(一作4饼),巴豆霜45克,斑蝥1个,雄黄12克,轻粉12克。

【制法】散剂。先将雄黄、轻粉分别研为细末,过筛。余药(川槿皮等六味)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先将雄黄细粉置乳钵内,陆续掺入轻粉,研匀,再与川槿皮等六味细粉,用套色法,陆续配研,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温开水或白酒,词敷患处。

【功能】杀虫止痒、祛湿解毒。

【主治】由湿热蕴结引起的顽癣,刺痒难忍。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医宗金鉴方)。屡用效佳。外用药物,切勿入口,江西《中医方剂手册》必放散,即本方,以五倍子(炒焦)易百药煎,斑蝥改用1.5克,用食醋调敷。余则同上。

14.土大黄膏

【组成】硫黄200克,生白巩200克,点红川椒100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土大黄根(捣烂取汁)汁调匀成糊膏状,贮瓶备用,外年顽癣以陈醋,如日久药干以醋调搽。

【用法】外用。外敏患处。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颠厚,申走不定,唯痒不痛者。

【附记】引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屡用神效。用治牛皮癣用穿山甲抓损擦之炒。

15.顽癣散(一)

【组成】川植皮6克,轻粉1.5克,斑蝥7个,大枫子7个。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适量,以冷开水或陈醋调匀成糊状,外涂搽患处,原用法为:“河、井水1钟,煎一半,露一宿,笔蘸涂之'。

【功能】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主始】顽癣。

【附记】引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屡用神效。

16.顽癣浮萍丸

【组成】紫背浮萍60克,苍术60克,苍耳草60克,苦参120克,黄芩30克,姜蚕30克,钩藤45克,豨莶草60克(酒蒸)。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殿。每服6克,以白滚汤,随病轻重服之。

【功能】疏风散热、除湿止痒。

【主治】顽癣。

【附记】引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屡用神效。

17.石冰膏

【组成】炉甘石20克,环磷酰胺600克,冰片3克,凡士林250克。

【制法】药膏。将凡士林熔化后,入上药搅匀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涂于局部,另加热风吹更佳。每日涂2次。

【功能】润燥、止痒、杀虫。

【主治】神轻性皮炎。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王家忠方。屡用效佳。

18.黑豆馏油膏药

【组成】黑豆馏油1500毫升,麻油1500毫升,铅丹750克。

【制法】药膏。将上二油加热,放入铅丹搅匀,冷后,贮宽罐内,放地下埋3天取出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止痒、剥脱、软坚、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附记】引自《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屡用效佳。

19.皮炎散(一)

【组成】苦参9克,黄柏9克,苍术9克,防风9克,大枫子30克,白鲜皮30克,松香12克,鹤虱草12克,五倍子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粗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较厚草纸卷药末成纸卷(香烟状),燃烟熏皮损处,每日1或2次,每次熏30分钟。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功能】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临床运用多年,疗效满意。使用时应注意:临床上往往开始见效快,后较慢,勿间断,坚持使用才能有效。皮损较大而且粗糙变厚者,熏疗时烟应浓,温度宜高,但也不能过高,以免烧伤。熏完后,皮损处往往有一层浊脂,不要擦掉,保持越长越好。

20.消疹口服液

【组成】珍珠母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药12克,玄参15克,白鲜皮12克,丹皮12克,蝉蜕12克,黄芩10克,红花10克,生甘草10克。

【制法】浓缩液。方中珍珠母先加水煎1小时,再入诸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7日为1疗程。

【功能】凉血清热、镇心安神、祛风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症见皮肤浸润脱厚,状如牛须之皮,其边缘起红色小丘疹,瘙痒无度。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21.顽癣散(二)

【组成】斑蝥3只,枯矾5克,硫黄5克,密陀僧5克,三仙丹4克,冰片0.3克,白砒0.5克,硼砂0.6克,麝香0.02克,甘油54克。

【制法】散剂。先将白砒煅至无烟后,与其他各药共研极细末,和匀,用甘油调匀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棉签蘸药涂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功能】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主治】顽癣(种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经治102例,结果治愈96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1%。

22.蚌壳散

【组成】蚌壳60克(煅),五倍子60克,冰片少许(约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适量,用菜油调匀成糊状,涂搽患处。日涂2次。

【功能】解毒、燥湿、止痒、生肌。

【主治】阴囊顽癣、奇痒难忍。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23.复方黄升软膏

【组或】黄升3克,黄柏6克,枯矾1.5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凡士林调制成30%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外涂患处。每日涂1~2次。

【功能】清热、燥湿、止痒。

【主治】摄顽疮,松皮疮(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松皮疮的临床特点是:皮肤局部瘙痒剧烈,呈苔藓样变或状如苍松之皮,红白亮点相连成片状丘疹等。

24.二乌散

【组成】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闹羊花15克,蟾酥24克,生半夏30克,生南星30克,细辛24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适量,以冷开水或醋或酒调匀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功能】祛风、解毒、燥湿、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瘙痒剧烈。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25.银枫膏

【组成】大枫子仁、水银各30克。

【制法】药膏。先将大枫子仁捣细,后将水银混匀研细为硬膏备用。

【用法】外用。每日在患处轻轻涂搽1~2次。

【功能】止瘙痒、消银丽。

【主治】神经性皮炎。症见始则瘙痒,渐成扁平丘疹群集,表面光泽,有轻度癣屑。久则成肥厚的光圆形或非整形块。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26.蜂巢膏

【组成】新鲜露蜂房1个(约9~15克),明矾30克,樟脑15克,米酒250克(或75%酒精亦可)。

【制法】药膏。将蜂巢火烤存性,加入明矾共研成粉。将樟脑放入米酒中浸泡1周后,再将这些药物混和,微火煮成半糊状,即成蜂巢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患处洗净,刮去皮屑,涂于患处,日涂1次,直至痊愈。

【功能】解毒、燥湿、通脉、生肌。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27.皮炎散(二)

【组成】苍术9克,鹤虱12克,黄柏12克,大枫子肉30克,白鲜皮30克,连翘12克,五倍子12克,防风9克,苦参9克,独活1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上药(一料)分成2包,用2层纱布包好。隔水蒸15分钟。先取1包,热敷皮炎患处,约2~3分钟后,将此包药放入锅中再蒸。取另一包热敷,依此交替使用。每次治疗需30~60分钟,每日1次。每料药可用5~7次,20天为1疗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功能】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杀虫利水。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据临床观察,有效率可达100%。

28.油风膏

【组成】净扣盆4.5克,东丹3克,飞辰砂3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先以麻油128毫升,煎微滚,加入黄蜡30克,再煎至无黄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末,徐徐投入,随时搅拌,调匀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膏适量,外敷于患处,再用电热吹风吹10~15分钟。

【功能】解毒、燥湿、生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29.灰碱膏

【组成】斑鳖5个,山楂肉3克,生石灰90克,碱面30克,凡士林7.5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冷开水搅拌成糊状,再加入凡士林调匀即成软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适量),敷贴患处。5分钟左右感疼痛,10分钟后疼痛稍增或加剧,如患处有渗出液,即用冷开水洗掉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一般20天上药1次。

【功能】解毒燥湿、消瘀止痛。

【主治】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本方有刺激性,忌连续敷用。

30.铜绿软膏

【组成】铜绿32克,官粉32克,密陀僧32克,松香32克,黄蜡32克,香油500毫升。

【制法】药膏。将香油煮开,离火,然后加入黄蜡及松香,拌匀,待药油冷却时,加入官粉、密陀僧及铜绿,须快速搅拌(避免沉淀),制成软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病变周围涂抹一圈凡士林,以保护正常皮肤,然后在病变处涂上1层1.0~1.5毫米厚的本药膏,再用纱布包好。每日1次。

【功能】解毒、杀虫、生肌、止痒。

【主治】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及工作者。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曾治疗30例,病程最短者1年以下,最长者达20年以上。结果治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31.神经性皮炎软膏

【组成】斑蝥4个,雄黄9克,乌梅6个,硫黄9克,冰片9克,凡士林50克。

【制法】药膏。先将乌梅取核,与斑蝥分别磨碎,用细箩过筛,然后与其他八味药充分研磨,最后与凡士林混合调匀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1.于病灶处涂薄层药膏,以腊纸或塑料薄膜覆盖于病膏上,包扎固定,当脱或第二天来观察,发现发红起水泡,当即取掉敷料,换软纱布,数日后即干燥落屑,待皮肤恢复正常后,酌情第2次应用。2.初次于部分病灶面徐药膏一层,过1~2日,如无刺激可逐渐扩大用药面积,用量以能制止瘙痒感到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用药,直至痊愈。

【功能】杀虫止痒、解毒消炎。

【主治】顽固性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本品对肥厚的苔藓硬化病例获得疗效。治疗20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10例疗效显著,5例进步,3例失于联系情况不明,2例中度停止治疗,但也收到一定效果。

32.白玉膏

【组成】白芷25克,炉甘石25克(煅),甘松25克,当归尾25克,乳香25克(去油),五灵脂25克,山奈25克,北细辛25克,樟脑25克,没药25克(去油),象皮15克,白蜡15克,松香5克,冰片5克,唐香5克,铅粉650克。

【制法】药膏。上药分别研为细末,混合研匀,用凡士林调匀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于患处。日涂2~3次。

【功能】拔毒生肌。

【主治】多年顽卿,及毒疮久不收口或热疖。

【附记】引自清代《疡医大全》。屡用神效。

33.神经性皮炎膏

【组成】硫黄10克,斑鳖15克,甘遂10克,明矾5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用凡士林,调匀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将药膏涂敷于病变处(勿涂于正常皮肤上),用纱布包好,每日换药1次。

【功能】消炎利湿、收敛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癣症。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9621部队卫生队方。用本方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148例,效果良好。

34.狼每膏

【组成】狼毒100克,蜂蜜适量。

【制法】药膏。先将狼毒切碎,放入锅内加水煎煮至手捻成粉性即可,去渣,将药液浓缩至糊状,加入适量蜂蜜调匀,制成50克即可,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适量,外敷或涂搽患处。

【功能】逐水、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牛皮癣。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告效。

35.复方癣药膏

【组成】紫荆皮5克,白芷2.5克,枯矾2.5克,樟脑3克,冰片1.5克,麝香草酚1克,羊毛脂5克,凡士林加至100克。

【制法】药膏。将羊毛脂和凡土林加热到75~80℃,在搅拌下加入紫荆皮、白芷、枯矾细粉(过100目筛),并迅速冷却至45℃左右,加入樟脑、冰片、麝香草酚,边搅拌边冷却,至凝固,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将药膏(适量)涂搽于患处,盖薄纸,再包扎,每隔两日换药1次。

【功能】祛湿止痒、抗菌杀虫。

【主治】舞症,神经性皮炎和湿疹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有病例记载者79例。疗效如下:痊愈41例(占51.9%),显效17例(占21.5%),有效16例(占20.3%),无效5例(占6.3%).总有效率为93.7%。注意事项:①经常保持药膏涂在患处;②霉菌性的,要注意卫生和消毒,以防再感染:③感染或抓破处应对症治疗后方可用本药膏;④患处不宜用肥皂洗或热水赁;⑤用药期间要忌腥、辣、酒等刺激性食物;⑥坚持用药,以加速痊愈。

36.顽癣散(三)

【组成】樟脑0.6克,铅粉0.3克,白础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雄黄0.3克,硫黄0.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新鲜羊蹄根随醋擦至局部起红晕为止。属温性流津者,可将“顽癣散”直接撒于患处,属干性无津考,“顽癣散”可用香油调后涂于患处,每日涂1次。

【功能】祛风、止痒、解湿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李文亮《千家妙方》。李幕朝方。屡用效佳。一般1次即愈。

37.皮炎膏

【组成】硫黄软膏(中成药)、蚤休、露蜂房、明矾各10克。

【制法】药膏。上药除硫黄软膏外,余药共研细末,和匀,入硫黄软膏。加陈醋适量,调匀为稀糊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膏25克,一半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并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另一半涂搽皮损处,日涂2~3次。10日为1疗程。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屡用效佳。

38.大白膏

【组成】蜀椒90克,白芷70克,白术70克,前胡70克,吴茱萸70克,川芎140克,细辛90克,当归60克,桂心60克,苦酒280毫升。

【制法】药膏。上药以苦酒浸一宿。另以不入水的猪脂5000克于铜器中煎令三沸,入上药,三上三下,候白芷色黄,去渣,膏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徐摩患处。

【功能】温经活血、祛风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顽痹),湿疹等。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

39.复方茜草软膏

【组成】五倍子粉20%,轻粉5%,茜草软膏适量[茜草120克,冰片3克,刘寄奴6克,鲜槐条60克,蜀椒60克,芝麻油1000意升,蜂蜡10克(或适量按气候增减)]。

【制法】药膏。先将芝麻油置锅中,加入鲜槐条,用火熬煎变黑,去槐条入刘寄奴,候焦,滤去渣,然后降低火力,俟黑烟消散,出白烟,即加入适量的蜂蜡与冰片,搅匀便成茜草软膏。将已凝固的茜草软膏。加入五倍子粉与轻粉,搅匀即成淡黄色的复方茜草软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手指将此膏,涂贴患处,以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

【功能】活血消炎、拔毒效疮。

【主治】神经性皮炎(顽癣),湿疹等。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效佳。在制备本膏时,西草软膏必须完全冷却后方可再加入五倍子粉及轻粉,否则,软膏颜色较深,富有刺激性,不宜使用。

40.苍耳茄根膏

【组成】鲜苍耳草2500克,茄子根5000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一起捣烂取计,熬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涂敷患处。

【功能】祛风、敛疮、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颜卿),湿疹等。

【附记】引自《中医秘方验方汇编》.屡用效佳。

41.硫砒软膏

【组或】硫黄50克,砒石50克(炒),全蝎20克,大力子35克,蝉蜕25克,三七35克,麝香0.6克,凡士林适量。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备用。每取药面20克,用凡士林加至100克调匀成20%软膏。

【用法】外用。取此膏薄薄涂搽患处一层药膏,每日或隔日涂搽1次。

【功能】解毒活血、祛风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黑洗发振疗法)。治疗32例,全部治愈,用药时应注意:涂药不可太多太厚,宜薄薄一层,以免引起局部泡疹反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2.蜂矾软膏

【组成】露蜂房1个,白矾适量,朱砂3克,雄黄9克,黄蜡30克,麻油120毫升。另备老生姜1块。

【制法】药膏。先将露蜂房仰放在新瓦片上,逐孔装满白矾末后,再置于炭火上煅至成枯矾,蜂房焦枯,待冷透,研成极细末,再与朱砂、雄黄同研细和匀;次将麻油放置铁锅中,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放入黄蜡搅匀,商火待冷,取适量调拌上列药粉成软膏状,瓷罐贮存备用。

【用法】外用,先取老姜1块,切断,以断固擦患处,待擦至皮肤(患处)微有刺癌感时,再政此膏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功能】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屡用效佳。

43.四粉软膏

【组成】珍珠粉1.5克,琥珀粉15克,蛤粉120克,炉甘石粉120克,稀白醋2000毫升。

【制法】药膏。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和匀,用醋调匀成软育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淡茶款水洗净患处,拭干,再取此膏涂揉患处,每日涂搽3~4次。在发阵痒时可即加涂搽之。

【功能】消炎收湿、活血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阳性肿毒。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搅擦疗法》。屡用效佳。用药期间注意:一不要因痛而停止用药,二要忌食椒、蒜、葱、姜之物。

44.拔毒止痒膏

【组成】大枫子50克(去壳),木鳖子50克(去壳),蛇床子50克,露蜂房50克,冰片、水杨酸、石炭酸、雷锁辛各适量,95%酒精500毫升。

【制法】药膏。先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装入容器内,入酒精浸泡1周,去渣取汁,加入灭菌用水,稀释成75%的浓度,再加入冰片、水杨酸、石炭酸、雷锁辛。稀释成酒精量的3%(毫克/毫升),然后加入甘油10%即成。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取此青涂搽患处,每日涂2~3次。

【功能】拔毒、祛风、止痒。

【主治】局部瘙痒症(凡因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头皮湿疹及急、慢性湿疹等所引起者均宜)。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治疗26例,治愈24例。本方对阴囊湿疹,婴儿湿疹引起的局部瘙痒忌用。

45.雄樟散

【组成】雄黄6克,樟脑3克,土槿皮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适量,以白酒调成糊状,涂敷患处。一日涂1~2次。

【功能】拔毒、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牛皮癣。

【附记】引自徐相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又一方,名“花椒散”,用花椒20粒,土槿皮15克,米醋、白酒各30毫升。浸泡7天,外搽患处,一日3~4次。连搽一月左右。以上任选一方,或交替使用,如能坚持治疗,并能解除思想负担,精神刺激,往往能够奏效,有的还能断根。

46.硫痒膏

【组成】硫黄粉30克,止痒药膏270克(见下一篇止痒药膏)。

【制法】药膏。将上药混合调匀即可。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止痒杀虫,润肌收敛。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顽湿疡)阴囊湿疹。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急性皮疹及新解肉芽疮面勿用。

47.止痒药膏

【组成】止痒药粉30克,祛湿药膏270克(或凡土林)。

【制法】药膏。将上药混合,调匀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除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干舞),慢性湿疹,皮肤强痒症,猝疹

(果泡)等瘙痒性皮肤病。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此药有一定刺激性,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禁用。

48.粉霜樟丹

【组成】白粉霜3克,人参3克,甘草3克,轻粉3克,丹砂3克,槐米3克,煅石膏6克,冰片0.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多兑入其他药粉或药膏中外用,或用在酒剂中,亦可用猪胆汁调匀成育,涂敷患处。

【功能】收放解毒、止痒定痛。

【主治】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顽癣),结节性痒疹(顽湿乘结),慢性溃疡(顽疮)。

【附记】引自清代《疮疡经验全书》。很少单独使用。对肉芽疮面及汞过敏者禁用。

附录

祛湿药膏:苦参120克,薄荷90克,白芷90克,防风60克,荆芥穗120克,连翘120克,苍术90克,大黄90克,鹤虱草90克,威灵仙120克,白鲜皮150克,五倍子150克,大枫子300克,青黛面18克,白蜡3600克,香油10000毫升。

先把群药研碎,放入油内浸泡一昼夜,后用文火炸至焦黄,过滤去渣,离火(青黛除外),称其重量,趁热兑入白蜡,春秋季节每市斤药油兑蜡120克,冬季兑蜡90克,夏季兑蜡150克。青黛后下,每市斤药油兑1.5克,搅拌均匀,冷却成膏。贮瓷罐备用。

止痒药粉:老松香30克,官粉30克,枯矾30克,乳香60克,轻粉15克,冰片6克,密陀僧15克,炉甘石3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匆令泄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健康监测 同仁堂养生茶饮 | 菊花枸杞决明子茶,春日里养肝明目的好茶方
下一篇:健康监测 一养肝, 二祛湿, 三排毒, 4月抓紧吃这菜, 比荠菜、蒲公英还营养

Powered by 医讯观察室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